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重点实验室成员在《Pakistan Journal of Zoology》发表论文

来源: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作者:编辑:徐静    编辑:日期:2023-07-31    点击数:

 

20237月,重点实验室员在SCI期刊《Pakistan Journal of Zoology》发表了题为《Genetic diversity evaluation of two loach fishes and their artificial hybrid population based on 19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loci》的研究论文。我室员李燕平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王永明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研究内容简介中华沙鳅和宽体沙鳅是长江中上游两种重要的经济鱼类。近年来,由于人为和环境因素的干扰使得其野生种群急剧下降。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人工繁殖以保护其种群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首先开展了中华沙鳅、宽体沙鳅以及中华沙鳅(♀)×宽体沙鳅()和中华沙鳅(×宽体沙鳅(♀)杂交一代的人工繁殖,并采用19对微卫星多态性分子标记评估中华沙鳅、宽体沙鳅及其杂交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四个组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在0.685-0.818之间变化,说明四个组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平均观测杂合度在0.779-0.887之间变化,其中以中华沙鳅(♀)×宽体沙鳅()的杂交组合的后代具有最高的观测杂合度,而宽体沙鳅人工繁殖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最低。高杂合度有利于种质资源的保存以及防止遗传多样性降低的优点,同时也可以降低由于杂合度缺失而导致的近交繁殖的风险。因此,本研究推荐以中华沙鳅(♀)×宽体沙鳅()的杂交策略作为一种潜在的种质资源保护措施。群体遗传结构和UPGMA聚类树结果一致显示中华沙鳅和中华沙鳅(×宽体沙鳅()所在组首先聚为一个进化支,宽体沙鳅和中华沙鳅(×宽体杀鳅()所在组聚为另一个进化支,暗示杂交后代和母本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本研究对中华沙鳅、宽体沙鳅及其杂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为后续人工繁殖策略提出建议。同时,本研究得到的群体遗传信息可为进一步研究这两个物种的良种选育、种质资源保存以及保护遗传学提供宝贵的资源。 

论文网址链接 https://researcherslinks.com/current-issues/Genetic-Diversity-Evaluation-Loach-Fishes-and-their-Artificial/20/1/6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