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重点实验室成员吕云云副教授联合深圳大学,以第二作者身份在中国科学院SCI二区Top期刊(影响因子7.7)发表一篇题为《Genomic comparison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karyotype and body patterns in Anguilliformes species》的研究论文,我校“天府学者”石琼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内容简介:鳗鲡目鱼类的染色体数目多样,通常海水鳗具21对染色体,而淡水鳗仅19对。因此,鳗鲡目是研究鱼类体型与染色体核型演化的理想材料,但相关研究仍较匮乏。本研究首次预测并构建了鳗鲡目的祖先染色体核型,并对海水鳗(裸胸鳝)和淡水鳗(美洲鳗、欧洲鳗、日本鳗)进行全基因组比对。结果显示,淡水鳗的5号染色体断裂,部分形成海水鳗的17号染色体,另一部分融合至2号染色体,但未改变染色体总数。此外,淡水鳗的2号和3号染色体分别对应裸胸鳝的10/20号和14/18号染色体对,使裸胸鳝的染色体数目比淡水鳗多2条,最终形成21对染色体。Hox和tbx基因家族与鱼类鳍条发育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海水鳗(无胸鳍)基因组中HoxB9β、HoxD13等基因丢失,tbx5基因发生变异,可能导致胸鳍退化。鳗鲡目鱼类体表无鳞或鳞片极度退化。与正常鳞片硬骨鱼相比,其SCPP基因家族(编码富含P/Q的分泌型钙结合磷蛋白)明显减少,推测特定SCPP基因的缺失可能是鳞片退化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为鳗鲡目鱼类的染色体核型与体型演化提供了新见解。
(文图:吕云云;初审一校:徐静;复审二校:覃川杰;终审三校: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