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重点实验室教师文正勇副教授以通讯作者身份在中国科学院SCI二区期刊《Biology》上在线发表一篇题为《Chromosome-Scale Genome Assembly and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Containing Genes in the Endangered Long-Finned Gudgeon Fish (Rhinogobio ventralis)》的研究论文,重点实验室教师李燕平副教授和吕云云副教授参与了该项研究。

研究内容简介:长鳍吻鮈是长江上游重要经济鱼类,由于栖息地破坏和种群数量下降,该物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本研究中,通过整合MGI、PacBio和Hi-C测序技术,构建了长鳍吻鮈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图谱,其大小为1,015.9 Mb(contig N50:25.91 Mb;scaffold N50:39.99 Mb),97.19%的基因组序列可锚定在25条染色体上。其中,51.00%的基因组序列为重复序列,基因组共预测出23,220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其中99.79%基因具有功能注释,基因组组装完整性为99.72%,表明获得了高质量的基因组图谱。随后,从全基因组层面对抗菌肽进行预测,共鉴定并定位了561个抗菌肽基因。这些基因根据公共数据库进一步分为185个不同的功能类别,其中前十大成分依次为穿孔素(21.74%)、组蛋白(5.70%)、E6AP(4.09%)、蝎毒因子1(2.67%)、D38(2.31%)、WBp-1(2.13%)、防御素(2.13%)、紧密连接蛋白1(1.96%)、天青蛋白(AZU1,1.78%)和泛素(1.60%)。本研究获得的数据为促进这一濒危鱼类相关基础研究和野生种群保护提供了重要遗传资源。
(文/图:文正勇;初审一校:徐静;复审二校:覃川杰;终审三校:肖星星)